显示模式:
    摘要:
    电力系统中因窃电行为对电网公司造成的非技术损失一直是电网公司迫切解决的难题。伴随电网大量部署智能电表,利用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采集的用户侧数据开展窃电行为准确检测受到研究者和电网公司的普遍关注。首先,介绍用户窃电行为基本分类情况、评价指标与现有窃电检测数据集;然后,从基于电网状态分析、机器学习、博弈论以及硬件4个方面对现有窃电行为检测方法进行全方面整理、剖析与对比,总结出各方法基本思路和优缺点;最后,对当前窃电行为检测领域研究中存在的挑战深入分析,并对未来研究工作重点进行展望。
    2023,38(4):15-23,56,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02
    摘要:
    虚拟同步机为系统提供了惯量与阻尼支撑,但同时会带来类似传统同步发电机的频率和功率振荡问题。频率的振荡伴随着有功功率的振荡,现有虚拟同步机(VSG)控制方法大多着眼于提高系统频率稳定性,而忽略了功率振荡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虚拟同步机惯量阻尼参数优化控制策略,以频率偏差和有功功率偏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对新构建的目标函数进行最小值寻优;结合具体算例验证优化方法,建立孤网运行的双机并联的虚拟同步机系统模型。基于此模型,采用PSCAD时域仿真对分析和提出的优化方法进行验证,达到频率和输出有功功率振荡平衡、系统具有更好的频率和功率振荡的目的。
    2023,38(4):24-34,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03
    摘要:
    目前含新能源电网短路电流超标问题日益严重,因其状态变化更快、幅度更大,离线的短路电流超标分析可能无法穷尽超标场景,在线实时分析具有相当的必要性。考虑到主流物理模型计算方法难以满足在线计算速度需求,更快速的计算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提出一种数据—物理融合驱动的短路电流超标评估策略。首先,在分析影响短路电流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将原先特征降维为仅考虑负荷的影响,再结合最优潮流及随机模拟生成大量样本集合,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得出数据驱动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漏检率和误检率对数据模型进行阈值整定;然后,利用数据驱动模型初步筛选短路电流超标场景;最后,通过最新研究中所提理论物理模型对初筛后的短路电流场景进行高精度校验,并在含光伏电源的IEEE 39节点模型上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可在确保不遗漏超标短路电流场景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校验速度。
    2023,38(4):35-45,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04
    摘要:
    目前,针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交流电网电压波动时的稳定运行问题,一般采用通过调节有载分接开关保证变压器阀侧空载电压的恒定,但这种方法没有充分发挥有载分接开关的作用,导致正常运行时换流器损耗偏高。为此,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换流器损耗的新型有载分接开关调节策略。首先,考虑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所提有载分接开关调节策略的原理,即以最大调制比限制和阀侧最高持续运行电压限制两方面综合确定变压器阀侧空载电压的上限值,再根据网侧电压的实际情况计算分接开关档位。其次,针对具体算例,分析不同交流电压下系统无功功率的要求,根据所提策略计算得到各种实际工况的分接开关档位需求,并且计算对比新型调节策略与传统策略在多种系统传输功率下的换流器损耗,数据显示新型调节策略可有效降低换流器损耗。最后,搭建典型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PSCAD仿真模型,针对交流电压波动和变压器运行台数变化2种关键工况验证所提新型分接开关调节策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2023,38(4):46-56,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05
    摘要:
    针对部分配网不能采集所有节点电压相角信息的情况,提出通过分析配电网现有量测设备可获取的功率电压数据,采用数字化的方式映射物理系统实现配电网拓扑结构和线路参数可视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基于多组时间断面下的量测数据,根据潮流方程建立线性回归的拓扑与线路参数辨识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模型中导纳参数。其中,考虑实际数据获取过程中存在不可控因素导致部分数据缺失,利用最小方差填补缺失数据,保证信息完整性;其次建立修正模型,采用改进的牛拉法迭代修正拓扑和线路参数初值,对拓扑结构和线路参数精度进行调整;最后利用IEEE 33节点算例验证该方法可行性。
    2023,38(4):57-64,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06
    摘要:
    储能单元作为直流微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充放电过程中功率的合理分配和母线电压的持续稳定。然而对于含有多个分布式储能的直流微电网系统,SOC的不均衡必然会降低储能系统的可利用率,在不同工况下,为了保证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同时能够实现储能单元SOC的快速均衡控制,首先,提出一种引入线路阻抗补偿前馈环节和动态调速因子的改进型下垂控制策略,消除分布式储能单元初始状态不一致和线路阻抗不同所带来的影响;然后,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平台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在不同充放电工况下运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得出结论:多种工况下相比于原有的控制策略,本文所提出的动态调速因子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加快储能的均衡速度,并维持微电网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2023,38(4):65-74,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07
    摘要:
    为解决行波传感器传变过程中的衰变及噪声干扰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电网一、二次侧行波波形不一致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截断奇异值分解(TSVD)正则化和离散反卷积的电网故障电压行波精确检测方法。该方法选择集中参数传递函数模型构建电压行波传感器的正演模型;然后利用反卷积原理建立行波反演模型;针对行波波形反演过程中产生的病态问题,提出结合TSVD正则化理论的波形反演方法,实现电网故障电压行波的精确检测。仿真分析表明,该检测方法能够实现二次行波信号的精确反演,反演一次行波信号波形特征可以反映真实的故障波形特征。
    2023,38(4):75-81,103,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08
    摘要: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构网型储能控制策略。然而,由于模拟同步发电机外特性导致的非线性功角关系,VSG与同步发电机类似,在严重扰动下容易与电网失去同步。为此,分析并网VSG的大信号功角稳定性,提出一种提高功角稳定性的附加阻尼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将线性化模型与非线性化模型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方法。采用线性化模型对阻尼比和频率变化率(RoCoF)进行定性分析,说明附加阻尼方法可以在不降低频率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功角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化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准确评估电网故障后VSG的功角稳定性。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表明,在有功功率控制回路中,引入附加阻尼可以提高VSG的功角稳定性。
    2023,38(4):82-92,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09
    摘要:
    为解决模块化多电平储能系统(MMC?BESS)在背景谐波和死区效应等扰动下电能质量恶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桥臂电流控制的MMC?BESS谐波抑制策略。针对中压大容量应用场景的MMC?BESS谐波扰动问题,首先,分析交流背景谐波和死区效应对MMC?BESS的影响,建立交流背景谐波和死区时间对模块化多电平储能系统交、直流侧影响的数学模型;其次,建立MMC?BESS交流电流、直流环流和交流环流的解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桥臂电流控制的MMC?BESS谐波抑制策略,并给出详细的控制器参数设计过程和性能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提储能系统谐波抑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23,38(4):93-103,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10
    摘要:
    为深入研究变压器绕组变形类别、变形程度与绕组电气量的对应关系,从绕组电气量中挖掘出更多绕组信息,采用随机响应面法(SRSM)建立三绕组变压器绕组电气参数与结构参数的显式函数模型,为变压器电气参数对绕组变形的敏感性分析提供目标函数,并提出基于Morris?Sobol法的全局敏感性双层分析模型研究目标函数,确定各电气参数可以最灵敏反映的变形类型。第1层Morris法排除无关结构变量,提高敏感性分析的效率与精度;第2层Sobol法分析各电气参数对不同变形种类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电容参数对绕组径向形变的敏感性远高于电感参数。由此,将绕组电容变化视为检测绕组变形的重要判据,从而建立绕组测试电容变化率与等效变形量之间的联系,为基于电气参数检测绕组变形提供有效方案。
    2023,38(4):104-112,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11
    摘要:
    为了提高变压器故障识别的诊断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在1DCNN结构基础上设计2个多尺度卷积模块,构造变压器故障识别模型的总体结构。其次,针对样本特征较少问题,采用基于比值法的特征扩充方法,将样本特征由5维增强至25维;针对故障样本量少以及故障间样本数分布不平衡问题,采用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样本数增强方法,生成大量模拟样本。最后,利用改造后的数据集对所设计的模型进行训练与测试。结果表明,模型平均准确率为93.24%,与相关主流方法在不同数据集下实验对比,本模型表现效果良好。
    2023,38(4):113-122,168,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12
    摘要:
    高性能永磁电机系统已成为硬质合金生产成型装备的关键与核心部件,电机系统参数失配将严重影响合金产品成型装备综合效率。为了优化模型参数失配和一拍延迟对永磁同步电机(PMSM)电流控制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具有参数在线矫正的鲁棒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POC?DPCC)方法。首先,对常规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的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基于Adaline神经网络的多参数误差在线辨识器,并提出一种以参数失配误差为神经网络权值的新型辨识结构来提升参数变化跟踪性能;最后,提出POC?DPCC方法,通过更新控制电压系数矩阵来提高系统对电机参数的鲁棒性,以下一时刻电流预测值代替当前时刻采样电流来补偿一拍延迟的影响。对比仿真和实验结果,可以验证所提方法在复杂工况下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2023,38(4):123-133,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13
    摘要:
    为了解决现有高压XLPE电缆热评估计算模型在连续波动负荷下计算精度不足的问题,分析传统方法(包括IEC 60853?2和热电等效方法)中采用恒定绝缘层热容分配系数时的计算误差累积,提出电缆绝缘集总热模型的优化方法,以减少可能出现的误差累积。通过电缆动态温升实验,验证所提出的改进热电等效(TEE)方法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改进TEE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电缆在连续波动负荷下真实的热性能,其导体温度计算误差维持在2.5 ℃以下。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对电缆进行热评估,能够较大限度地提高电缆的资产利用率,并确保电缆安全可靠运行。
    2023,38(4):134-142,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14
    摘要:
    风电出力受风速等不确定环境影响,出力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导致风电供应链中风电商与售电公司均面临不确定性收益风险。鉴于此,首先在分散决策下引入收益共享合约,优化风电商与售电公司决策;然后引入条件风险价值(CVaR)度量售电公司收益水平,构建基于CVaR的收益共享合约下的风电供应链模型;最后在CVaR准则下,分析风电商与售电公司最优合约电量对风电商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售电公司风险规避系数的敏感性。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收益共享合约与风险规避机制的引入能够提高风电商与售电公司的最优合约电量,使得出力不确定环境下的风电供应链绩效达到最优。
    2023,38(4):143-150,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15
    摘要:
    作为异构能源的重要组成之一,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运行时由于其出力的随机性、波动性等特性,对传统配电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了较大程度的冲击和威胁;同时,随着发电容量的进一步提升,配网接纳分布式光伏电源的能力将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为此,在兼顾多运行目标的前提下,构建多模型学习方法,设计并整合光伏出力变化预测模型、负荷分布预测模型以及配网接纳分布式光伏极限容量评估模型,全过程分析光伏接入对配网运行产生的影响。构建Elman神经网络模型,确保光伏发电出力变化的预测精度;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在保障配网负荷时间、空间分布预测精度的同时,兼顾预测效率;在多约束条件下,基于PSO模型提出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最大准入容量的优化模型,实现配网接纳分布式光伏发电极限的准确评估。实例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可为配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并能够为配网接纳分布式光伏发电极限容量提供规划参考。
    2023,38(4):151-161,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16
    摘要:
    同塔多回并架线路可有效解决输电走廊日益紧缺的情况下线路改造和建设所面临的难题,但长距离线路的导线空间布置和相序排列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和开关检修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为此,利用ATP?EMTP仿真软件搭建500 kV同塔四回输电线路计算模型,考虑不同线路长度、杆塔间距、线路回间垂直间距和水平间距、相序排列方式以及杆塔呼称高度,对线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值进行仿真计算,并使用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对未知导线布置和相序排列方式下的感应电压和电流进行预测。最终依据相应的电磁环境控制指标,使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架空输电线路的空间布置和相序排列进行优化,获得满足电磁环境要求的四回路导线布置方案,为送出站接地开关选型提供参照依据。
    2023,38(4):162-168,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17
    摘要:
    为确保实现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正式落地。其中,消纳责任权重指标的合理制定对引导可再生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合理评估系统当前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为消纳责任权重指标的制定提供支撑,提出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能力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包含风电及光伏的系统日前调度模型,综合考虑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约束以及季节因素影响,分别测算系统在过渡季节、夏季以及冬季下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测算电力系统在不同季节下可再生能源最大消纳比例,并以此估算系统全年可再生能源最大消纳水平。
    2023,38(4):169-176,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18
    摘要:
    随着新能源规模化并网,并通过虚拟同步机(VSG)参与系统调频,虚拟惯量成为系统惯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提出一种计及新能源虚拟惯量的电力系统等效惯量评估方法。首先,建立新能源VSG等效虚拟惯量和同步发电机转动惯量统一惯量解析模型;其次,采用受控自回归模型进行动态建模,将惯量求解问题转化为模型中参数辨识问题,进而利用有功—频率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自适应递推最小二乘算法求解模型中的待辨识参数,引入自适应遗忘因子并对其进行动态调整,实现不同工况下系统等效惯量的连续追踪;最后,在IEEE 39节点系统上进行仿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辨识方法的有效性。
    2023,38(4):177-186,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19
    摘要:
    近年来,宽频谐波谐振成为危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构建宽频域谐波谐振监测系统,提出一种基于电网拓扑结构的监测装置优化配置方法。首先,从谐波谐振可观性的角度定义综合节点关键度;然后,在保证电力系统关键线路发生N?1故障仍全网可观的前提下,以监测装置配置数目最低以及关键度最高为目标,构建0?1整数规划数学模型,并利用改进二进制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得出最优配置方案;最后,通过IEEE 14、IEEE 30节点系统的仿真试验,验证所提算法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2023,38(4):187-197,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20
    摘要:
    日益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可能会造成海岛配电网长时间停电,通过卡车等交通工具将电池灵活配置在需要的站点有助于保障海岛配电网供电,减少停电损失。在恢复过程中极端天气可能会影响电池在各站点间的转移速度,导致站点之间的调度时间非整数小时。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海岛配电网负荷恢复优化策略。首先,分析环境因素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池传输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协调调度步骤和非整数小时电池传输时间的双重状态决策方法;然后,基于小时调度步长提出一种集成电池调度决策和网络重构决策的最优海岛配电网负荷恢复模型;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2023,38(4):198-204,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21
    摘要:
    准确预测避雷器内部热点温度,可有效提升避雷器受潮故障的检查效果。为此,提出基于表面温度和SVM的500 kV氧化锌避雷器内部热点温度反演检测方法,以避雷器表面温度和风速作为输入量,实现避雷器内部热点温度的反演。为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比较网格搜索 (GS)和粒子群 (PSO) 参数寻优算法对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GS?SVM模型的反演性能较好,反演得到的内部热点温度与实际值的最大和最小误差分别为4.00、0.01 ℃,可以证明反演模型的有效性。
    2023,38(4):205-213,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22
    摘要:
    分布式能源个体一般无法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或提供电网辅助服务,这可以通过分布式能源聚合来解决。在多能源类型、多交易市场及多服务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分布式能源聚合体优化方法,该方法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阶段的优化。首先,一级优化中使用了线性化技术来克服聚合体跨时空调度问题的非凸性,并将问题转换成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得出日前机组组合方案;其次,二级优化中基于一级优化给出的机组组合方案并使用最优潮流方程的二阶锥凸松弛求解经济调度问题以获得节点电压和功率流;然后,在三级优化中对偏离二级优化设定点进行惩罚,使三级优化接近系统最佳运行点,同时具有较短的规划范围;最后,在案例研究中将优化方法应用于一个包含电解制氢、风力发电及光伏发电等多能源聚合体模型。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电网辅助服务支持和聚合体灵活性增强方面的优势,并以最大限度增加运营收益,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023,38(4):214-221,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23
    摘要:
    较高精度的空调负荷模型是开发实施有效空调控制策略的重要依据,其有利于促进减小电力能源消耗以节约用电成本。首先,通过对建筑构造、室内外环境和气象因素等影响分析,搭建可用于预测空调负荷的灰箱模型,即三阶的等效热参数模型以及二阶的等效湿阻模型;接着,通过最小化模型输出室内温湿度数据与室内实测温湿度采样数据之间的误差建立优化目标函数;然后,提出并使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辨识方法获取灰箱模型关键参数。实验研究表明,辨识得到的等效热阻和湿阻模型能准确地反映室内温湿度分布和变化特性,具有预测空调负荷的实际应用价值。
    2023,38(4):222-229,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24
    摘要:
    针对低压配电台区电力线信道受线路衰减、负载特性等诸多因数影响导致电力线载波通信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零线耦合方法。首先,对低压配电台区线路拓扑结构进行分析,阐述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零线耦合方法原理,建立电力线载波通信零线耦合的信道模型;然后,采用Matlab软件对电力线载波通信零线耦合的性能进行仿真;最后,结合施工案例对零线耦合模型的准确性及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典型5分支重负载线路条件下,零线耦合方法对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衰减降低24.9 dB以上;现场施工后对数据抄收成功率提升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性高、易施工等诸多优点,可作为低压配电台区电力线载波通信有效的运维手段。
    2023,38(4):230-239,264,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25
    摘要:
    针对当前非侵入式负荷辨识中不同设备特征选择上主观性、盲目性的问题,提出基于Fisher?SVM特征选择的非侵入式负荷辨识算法。首先,基于高频采样终端提取入户侧电流、电压原始数据,使用傅里叶变换对原始信号分解得有功、无功及谐波时间序列;其次,将负荷波形分为4个阶段并计算得到负荷波形暂稳态特征;然后,通过Fisher?SVM算法在不同分类器中对特征进行选择,得到最优分类特征子集,并利用Sigmoid函数对结果进行概率校准;最后,根据贝叶斯理论对各分类器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对不同负荷的辨识。以3类台区831户实际用户进行算法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利用不同电器负荷印记的独特性,克服特征选择上的盲目性,提高负荷辨识能力。
    2023,38(4):240-249,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26
    摘要:
    以分布式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为减少其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亟需大量的灵活调节资源。锂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配置灵活等优势在分布式光伏消纳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锂电池目前成本仍然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因此,利用具有灵活功率调节能力、负荷占比较高的变频空调,提出面向分布式光伏消纳的虚拟储能建模方法和控制策略。首先,基于建立的房间等效热参数模型和变频空调运行模型,提出虚拟储能充放电模型的构建方法。随后,为实现虚拟储能的状态感知和可调容量评估,提出虚拟储能的状态描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分布式光伏消纳为目标,提出考虑充放电倍率约束的虚拟储能控制策略。最后,利用实际的光伏出力数据,对虚拟储能参与光伏波动平抑的过程进行仿真,并对比不同容量虚拟储能在分布式光伏消纳方面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利用变频空调构建的虚拟储能可以有效平抑光伏波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友好并网。
    2023,38(4):250-256,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27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课程是合作办学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中之重。线上课程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因中外教学模式的差异,课程教学中在视频教学、语言交流、师资团队、课程思政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以《电气系统基础》课程为例,提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融合以及现代科技应用的具体对策,实施这些对策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教改,2019级电气工程国际班学生在综合评价机制中的成绩优良率为74%。由此表明:学生对《电气系统基础》这门课程有了较好的掌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2023,38(4):257-264,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3.04.028
    摘要:
    电力系统中需频繁使用高压断路器投切电容器组来进行无功补偿,从而提高功率因数、减少功率损耗以及稳定电压和提高供电质量,因此,容性电流投切实验对考核高压断路器性能至关重要。实验室多采用合成回路考核高压断路器的容性电流投切性能,为此,介绍一种新型容性电流投切合成回路和相应的操作时序控制系统,该合成回路利用三相交流电源的相角特性可直接做到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相位同步,无需复杂的相位同步装置,操作更加简便可靠。回路时序控制系统主要由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操作平台和基于Arduino的下位机控制单元构成,实现了智能化和可视化控制。系统设计考虑抗电磁干扰性能,采用光电技术传输信号,以避免高电压大电流信号对控制信号的干扰,经测试,整个控制系统在高压环境中表现出色。通过本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了解容性投切合成回路的控制方案,还能掌握时序控制原理,并培养动手操作和工程软件应用的基本能力,为未来相关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显示模式:
    显示方式:3
    显示模式:
    [摘要] (900) [HTML] (0) [PDF 1.09 M] (4527)
    摘要: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无序规划及不合理配置会对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产生严重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难题,构建基于配电网电压稳定指标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最优规划模型。此模型同时兼顾了充电站建设投资的经济性和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以及供电电能质量,充分考虑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和便利性。为求解模型内含多约束的非线性优化问题,采用具有收敛速度快、寻优精度高的改进的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最后,基于IEEE 33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验证该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 (363) [HTML] (0) [PDF 988.92 K] (4200)
    摘要:
    风火打捆外送电可以用火电来平抑风电的波动,提高线路的利用率,是大规模消纳风电的重要途径, 所以风火打捆外送电线路和配套火电的选择至关重要。而外送电线路可输送的容量又与其截面和环境温度有关。考虑线路热载荷能力即考虑环境温度影响,提出风火打捆外送电线路截面和火电容量联合优化的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送出风电及火电的收入、火电的总成本、线路投资成本和风电弃风成本对社会效益的影响。算例表明:该法与不考虑热载荷能力的方法相比能充分发挥线路的输电能力,增加社会效益。
    [摘要] (185) [HTML] (0) [PDF 1.40 M] (3479)
    摘要:
    出行温度会通过多方面的干扰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具体能耗情况,从而导致在不同温度下其充电功率需求的差异。依据统计学原理,在大量样本支撑下,采用最小二乘法获取电动汽车单位公里电耗与出行温度的具体联系,提出一种计及出行温度的电动汽车充电功率计算模型。以北京市某小区配电网为例,采用蒙特卡洛法模拟不同季节(温度)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具体差异,分析不同季节下电动汽车负荷对区域电网产生的不同影响,为将来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的有序控制提供一种新的分季节调度思路。
    [摘要] (249) [HTML] (0) [PDF 1.06 M] (3435)
    摘要:
    电网运行断面是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重要手段。面对当前繁多的电网运行断面智能生成方法,如何合理的选择已成为电网运行断面在线生成算法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提出一种基于 Q 学习的电网运行断面动态生成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特征在于训练得到 Q 学习智能体,根据电网运行特征动态选择电网运行断面生成方法,以便充分利用不同生成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算法优势。最后,基于某电网数据构造的算例表明,动态生成方法能够通过优化选择不同场景下的生成算法,提升生成结果的准确率。对于应用样本集,该方法提高准确率近5.2%。
    ,35(4):161-168,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0.04.022
    [摘要] (359) [HTML] (0) [PDF 1.48 M] (3021)
    摘要:
    当前智能变电站信息化模型中缺少二次电缆回路模型,此缺失不利于智能变电站全面的在线监视和运维诊断,同时也阻碍了智能变电站信息数字化发展。在此背景下,提出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电缆回路建模方法。首先,建立二次电缆回路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设计二次电缆回路配置流程。通过二次电缆回路模型文件可视化工具实现智能变电站二次电缆回路多维度可视化展示;最后,将SCD文件中的信息模型映射到二次电缆回路模型中,完成二次电缆回路信息模型与物理模型关联,实现智能变电站二次电缆回路的在线监视与故障定位。
    ,35(4):128-132,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0.04.017
    [摘要] (862) [HTML] (0) [PDF 1.08 M] (2617)
    摘要:
    LLC谐振变换器可以在高频运行的同时实现软开关,对于提高开关电源的功率密度和效率意义重大。基波近似法和运行模态分析法是现阶段研究LLC谐振变换器的2种经典方法,但目前缺乏针对二者在电压增益精确性、效率、应用场合等方面的研究。该文首先分析这2种方法的原理;然后,在PSIM环境下对LLC谐振变换器工作模态进行仿真分析;基于LLC运行模态,在仿真电路中对比2种方法下的电压增益精确性;最后,基于峰值电压增益选择谐振参数,搭建1.5 kW/28 V输出等级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在下谐振区,基波近似法的电压增益比实际低10%~15%,而运行模态分析法迭代出的电压增益在全频率范围内与实际增益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基于运行模态分析法得到的谐振参数应用于样机时具有更高的效率。
    [摘要] (525) [HTML] (0) [PDF 1.10 M] (2508)
    摘要:
    换流站阻抗模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然而模型越精确其阶数也越高,从而增大分析的复杂度。为分析锁相环对换流站阻抗特性的影响,首先建立d-q坐标下考虑和不考虑锁相环2种情况下换流站交流侧导纳矩阵,进而建立静止坐标下换流站的同序和镜像导纳,通过对比考虑和不考虑锁相环的输入导纳,得出锁相环对输入导纳值影响与锁相环传函的截止频率直接相关的结论。最后,在PSCAD软件中建立仿真模型,利用信号注入法获得换流站的同序和镜像导纳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35(6):157-162,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0.06.021
    [摘要] (155) [HTML] (0) [PDF 619.89 K] (2470)
    摘要:
    针对西门子公司PSS3B型电力系统稳定器参数难以整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参数整定方法。首先,通过分析电力系统稳定器的传递函数结构,将PSS3B反馈型传递函数结构等效转换为串联型传递函数结构,然后,基于相位补偿原理对传递函数相位补偿环节参数进行整定,最后,通过校核闭环传递函数主导特征根对应的阻尼比及振荡频率整定电力系统稳定器的增益系数。基于单机—无穷大系统模型的阶跃仿真表明,经过整定后的PSS3B型电力系统稳定器对有功功率低频振荡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验证了整定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 (192) [HTML] (0) [PDF 1.00 M] (2199)
    摘要:
    家庭微电网中包含光伏和电动汽车等不确定性电源和负载,没有合理的能源管理策略容易导致家庭微电网失稳。在V2G系统中构造了一个同时考虑电动汽车、住宅、电池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模型。在电动汽车充放电的约束条件下,制定了住宅与微型燃气轮机的发电计划,提出了一种动态能源管理方法。最后通过仿真对所提家庭微电网能源管理策略进行验证,通过对比电动汽车随机充电和有序充放电情况下微电网的等效负荷以及储能运行情况,验证了约束电池的充电状态前提下的能源管理方案的合理性。
    ,35(4):176-181,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0.04.024
    [摘要] (403) [HTML] (0) [PDF 908.04 K] (2068)
    摘要:
    多数配电自动化系统仅具备相间短路故障自愈功能,对单相接地故障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在此背景下,针对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配电网提出将小电流故障选线装置接入配电自动化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通过线路上智能开关的分合控制及单相接地报警信号的时序逻辑来判断故障区间,并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隔离故障区域,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实现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自愈。最后通过试验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摘要] (478) [HTML] (0) [PDF 1.43 M] (2067)
    摘要:
    为理解振荡波电压法对电缆不同缺陷的测试结果,该文从电场角度分析振荡波对电缆界面和内部缺陷的表征效果。首先,在实验室搭建振荡波试验平台对人工制作的刀痕、外半导搭接不良2种缺陷进行局部放电测试;然后,通过起始放电电压(PDIV)与局部放电相位谱图(PRPD)初步分析振荡波对2种缺陷的激发特征;进而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2种缺陷进行三维电场仿真,以缺陷的不同尺寸表示现场缺陷的多样性,并从缺陷处的电场畸变情况解释2种缺陷的放电特征。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内部缺陷类的刀痕缺陷由于硅脂填充的影响难以被振荡波电压法检测出来,而界面缺陷类的外半导搭接不良缺陷具有较好的表征效果。
    [摘要] (488) [HTML] (0) [PDF 1.01 M] (2022)
    摘要:
    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电网公司逐渐采用无人机(UAV)代替人工去巡视输电线路。提出一种对UAV拍摄到的输电线路绝缘子串航拍图像进行处理的方法。首先,利用色彩模型中RGB各分量阈值和范围分割出目标和背景区域;然后,用数学形态学和不重叠窗口纹理特征的方法粗略标记目标区域;最后,生成最小外接水平矩形框,并对所有最小外接水平矩形框内的图案进行纹理特征识别,定位出绝缘子串航拍图像的最小水平矩形区域。该文用2幅图像进行算法验证,并与文献算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文算法能更好地识别出绝缘子串位置。
    ,35(4):107-113,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0.04.014
    [摘要] (354) [HTML] (0) [PDF 1.05 M] (2010)
    摘要:
    在储能系统作为主电源的微网中,储能系统的输出特性直接影响微网的电能质量。当储能系统输出不能快速调节时,将出现微网电能质量不满足要求的问题。传统的V/f控制策略采用无功-电压下垂控制策略,在孤岛运行时存在电压偏移,会影响微网整体的电能质量,且在下垂控制中下垂系数参数选取难免会出现误调节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文探讨逆变器直流侧和交流侧电量的关系,在实施储能逆变器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加入直流电流控制,解决电压偏移以及误调节问题,达到微电网无幅差控制的目的。最后,使用PSCAD软件搭建风光储微网模型进行仿真检验,证明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摘要] (403) [HTML] (0) [PDF 1.03 M] (2000)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变压器油纸绝缘老化状态与极化/去极化电流的内在联系,提出一种基于鸡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变压器中油纸绝缘系统老化程度的预测方法。首先研究聚合度与扩展Debye模型的参数之间的关系。针对环境温度改变时,极化/去极化电流发生变化导致扩展Debye模型参数不能正确地反应油纸绝缘的老化状态的问题,训练BP神经网络拟合去极化电流和油纸聚合度间的关系,以消除环境温度变化带来的误差,实现不同温度下的油纸绝缘老化预测。然后针对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预测效率低问题,采用鸡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此方法不仅加快网络的收敛速度,而且有效避免了算法寻优时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现象。最后,针对此方法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此方法能够校正环境温度误差对极化/去极化电流的影响,实现油纸聚合度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摘要] (420) [HTML] (0) [PDF 1.60 M] (1973)
    摘要: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定位一般由主站综合计算多个不同的电气量来实现。该方法计算量大且复杂,易产生较大误差,难以适用于结构复杂的配电网。对此,提出一种基于三相电流幅值分析的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法。通过分析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得出,故障路径上2个非故障相的相电流变化量近似相等,且小于故障相的相电流变化量;非故障路径上2个非故障相的相电流变化量近似相等,且与故障相的相电流变化量近似相等。根据三相故障电流故障前后幅值变化量设置判据以判断故障相并实现故障区段定位。ATP仿真结果验证该定位方法在不接地系统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可行性。该方法可实现就地定位,定位判据简单,降低了主站的计算复杂度。
    [摘要] (346) [HTML] (0) [PDF 1.24 M] (1965)
    摘要:
    为提高配网包括绝缘渐损接地在内的单相接地选线定位的可靠性,仿真观察绝缘渐损接地在不同阶段的电流波形。首先,根据这些电流波形及发展变化的共有规律,选择接地相的次暂态锯齿波增量电流和健全相与之对应时刻的增量电流作为配网绝缘渐损接地自举选线定位的判据信号源,分析锯齿波电流反映所有接地电流的通用性特点,并研究设计锯齿波标量和矢量相位差的计算方法;然后,仿真研究并比较包括锯齿波在内的单相接地电流与操作性、诱发性扰动电流的波形特征,为辨识真伪单相接地找寻判别基准,并以此为依据,研究设计包括绝缘渐损在内的配网单相接地防误辨识和选线定位方法;最后,采用所制作的接地定位器在低压配网模型的合环运行线路上验证所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摘要] (364) [HTML] (0) [PDF 1.60 M] (1923)
    摘要:
    在传统电磁暂态仿真中,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晶闸管控制串联电容器(TCSC)的求解速度较慢。为克服这一不足,提出一种快速模拟SVC和TCSC电磁暂态过程的新方法。首先,根据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支路通、断状态不变时SVC和TCSC的状态方程不变这一特点,建立分时段不变状态方程;通过引入辅助变量,将模型由非齐次转化为齐次线性方程组,得到各工况下统一的表达式。然后,采用缩放平方法计算矩阵指数,得到模型的输出响应。最后,与传统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35(4):147-153,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0.04.020
    [摘要] (345) [HTML] (0) [PDF 1.02 M] (1897)
    摘要:
    在同相供电系统中负载突变时,传统检测方法在检测基波有功电流及无功电流时存在一个时间缓冲,这影响电网侧基波有功电流及无功电流的检测效果,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对负载侧的无功与谐波电流进行补偿。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一种Scott平衡变压器结合平衡变换装置的同相牵引供电系统工作模式。通过两相平衡变压器特有的供电方式分析两相电压与电流,采用两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对整个单相基波有功与无功电流信号进行功率检测。通过对整个单相电路的有功电流进行功率分解,得到在基波突变情况下的负序量,再结合基波稳定下的正序量,使其在负载突变时的动态检测性能明显提高。仿真与理论的综合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35(4):181-182,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0.04.025
    [摘要] (332) [HTML] (0) [PDF 960.60 K] (1830)
    摘要:
    基于视在功率推导的静态电压稳定极限解析表达式,给出判别静态电压稳定薄弱点的指标,并提出一种关于静态电压稳定极限的工程改进计算方法。工程中主要采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来计算静态电压稳定。该方法在稳定计算程序中模拟负荷增长,解决普通潮流算法中存在的静态电压稳定极限附近运行点潮流不易收敛造成的极限误判问题;在潮流计算程序中将区域内发电机PV节点修改为PQ节点,解决稳定计算程序由于计及发电机动态调节特性造成的无功出力超发问题。最后,以北京某分区电网为例,验证该计算方法的适应性。
    ,35(4):133-140, DOI: 10.19781/j.issn.16739140.2020.04.018
    [摘要] (259) [HTML] (0) [PDF 919.20 K] (1780)
    摘要:
    针对目前变压器状态评估缺乏考虑多阶段信息的动态性、变化趋势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区间灰数动态灰靶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首先,对效益型和成本型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其次,引入区间灰数的方差和均差来衡量区间指标数据的波动性,进而赋予指标最佳权重;然后,综合考虑变压器多维时间阶段信息集结和指标的阶段间动态变化,提出一种基于区间灰数动态灰靶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求取靶心度作为状态评估的依据;最后,通过算例分析某变电站多台变压器多阶段的运行数据,验证了该状态评估方法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杂志简介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主要刊载电力系统自动化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电网技术、高电压技术、电力市场与电力系统运行管理、

查看更多
版权信息 更多
公众号 更多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